322日,“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前沿高端学术交流论坛在武汉植物园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湖北省植物学会、武汉植物学会举办,论坛邀请了来自天津大学的王宝利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王小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丁士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唐建辉研究员。论坛由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邢伟研究员主持,30余名植物学会会员参加会议。

  四位报告嘉宾围绕“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奉献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王宝利以“筑坝对河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为题,对其在乌江流域多年的研究成果与结论进行了详细的报告;王小萍的报告题目为“喜马拉雅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跨境传输的作用”,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传输方式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传输的屏障效应;丁士明就“苦草对沉积物磷和重金属的根际效应”详细介绍了其研发的先进采样仪器设备;唐建辉以“渤海溴系阻燃剂的分布特征与源汇过程研究”为题,阐释了溴系阻燃剂的环境过程、空间分布以及其在海水和大气中的季节变化。

  论坛报告引起了在场会员的浓厚兴趣,纷纷举手提问,四位报告嘉宾一一细致耐心的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学术问题。本次“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前沿高端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利于与会人员拓宽学术思维,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更能够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四位嘉宾做精彩报告

  报告讨论环节

  特邀嘉宾简介:

  丁士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二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第四批“万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以及沉积物污染过程、机理与效应的研究。基于薄层扩散平衡、薄膜扩散梯度、荧光传感等原理研发了多种采样监测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30余种目标物(磷、硫、重金属、类金属)的高分辨、同步、原位(原状)检测,同时搭建了技术推广平台。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受理发明专利24件,授权13件(第一完成人12)

  王小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曾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荣誉。主要从事第三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多次组织高海拔科考,并针对搞寒环境研发了3种新型采样装置,在第三极和北极建立了POP3观测网,填补了国际观测计划的盲区,显著提高了全球POPs大气监测的能力。首次提出利用冰雪POPs指纹谱示踪高原大气环流的新观点;建立了高寒环境中多尺度POPs迁移模型,定里评估了南亚向青藏高原的POPs输入量,为理解全球变化影响下POPs污染物的循环机制及其对高纬、高海拔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新认识。担任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编委,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三极污染专刊客座编辑。主持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性研究专项子课题、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项目。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7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2500余次。

  王宝利,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 201512月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转职于天津大学。主要从事河流、水库等碳、氮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现主持多项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资助的研究项目。已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唐建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一直从事海岸带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过程研究,在莱州湾以及黄渤海大气—水—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布与传输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与面上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