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植物园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田间调查中国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对病害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系统分析,首次在中国报道两种猕猴桃真菌性软腐病的致病菌,相关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Plant Disease杂志上。

猕猴桃隶属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具有很高的营养及经济价值。我国是世界猕猴桃起源和分布中心,拥有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然而,随着近年来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猕猴桃细菌性及真菌性病害的发生情况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了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猕猴桃软腐病是发生在果实贮藏期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病害,其发生会加速猕猴桃的腐烂,导致在贮藏、转运、销售期间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外已报告为猕猴桃软腐病致病菌的拟茎点霉菌种类有Diaporthe. actinidiaeD.ambigua, Phomopsismali, PhomopsisvacciniiD.novem, D.lithocarpuD. australafricana D. viticola 等。其中D. actinidiae 菌株1975年首次被鉴定为新西兰猕猴桃软腐病的致病菌,1982年被鉴定为新西兰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随后,该菌株分别在意大利、美国、韩国、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西北地区发现,但一直未曾在中国境内被鉴定到。最近,经过多次实验分析验证,李黎首次在中国湖南及湖北省的猕猴桃软腐病感病果实上分离并鉴定到了Diaporthe. actinidiae 病原菌。同时,在陕西、湖北及四川的猕猴桃软腐病感病果实上,首次鉴定到曾报道仅会引起猕猴桃果实霉变的Alternaria alternate 菌株,证实该菌株在适合的条件下也会引起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研究项目及农业部作物种资质源保护与利用项目支持,为武汉植物园鉴定并发表的第3-4个中国软腐病致病菌种类,将为我国猕猴桃软腐病的抗性机理研究、抗病品种选育及防治等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