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之后几天,各级各类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这一好消息。全国两会上,江豚保护相关问题更是引发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

看到这些新闻,我也很高兴。寒假期间,我参与完成的一篇稿件,就是以长江江豚为主题,讲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称“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在长江江豚保护中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说来也巧,这篇稿件首发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刊《国科大》杂志2023年第一期,这期刊物于3月初出刊,正好“赶”上了这波新闻热点。

其实,这个选题在2022年暑期就排上日程了。2022年6月底,我结束国科大集中教学阶段的培养,从北京雁栖湖校区返回武汉。彼时,水生所白鱀豚馆小江豚“F9C22”出生的消息刷屏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就把它报给《国科大》杂志负责老师,老师很支持。几经联系,2022年7月下旬,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项目专员邓晓君老师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初步了解了学科组为江豚保护所做的贡献。

采访时,我得知学科组即将参加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点。我约定,待科考结束再进行一次采访。之后,我一直关注着相关新闻,也时常看到“中科院水生所”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长江科考日记”,做着积累素材的工作。但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后续的采访一直拖到2022年底还没有进行。

年底,国科大传来提前放假的消息。我想着,如果党委宣传部老师放假,这采访函的章就没处盖了。元旦假期后,我赶紧联系《国科大》杂志负责老师,她也同步和武汉分院教育处联系。虽然北京和武汉相隔1000多公里,但只一个下午,采访函盖上章了,水生所这边也联系好了。

这一次,我们先后采访了水生所副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郝玉江老师,国科大2019届博士毕业生、水生所特别科研助理(已出站)万晓玲老师。从他们口中,进一步了解了学科组对江豚保护多年来所做出的各项努力,以及取得的喜人成效。

长江江豚背后的守护者们需要更值得被看见。采访中,郝玉江老师自嘲“不会讲故事”。但每每提及与江豚共处的情节,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的兴奋与热爱。基于他们的叙述,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将稿件划分为“白鱀豚馆育江豚”“多管齐下护江豚”“长江科考探江豚”和“我们一起聊江豚”四个部分,介绍学科组对长江江豚实施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育等方面的保护工作,以及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所做的社会科普工作。

采访最后,郝玉江老师提到今年学科组的新计划:“我们希望通过人工饲养繁育和迁地保护来促进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恢复,最终帮它们摘掉极度濒危的‘帽子’。”这句话,也被我们放在稿件的结尾,作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