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绝大部分都是要独自一人度过的,因而孤独变成了生活的常态。不得不承认,无论如何用心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却还总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感到一阵莫名的荒芜。打理自己喜爱的一花一木、精心烹饪一顿美食、阳光下捧读一本诗集……这些似乎是独处时填补孤独最好的选择。可是人有的时候会陷入一种状态,什么都不想做,那是一种渗入骨髓的孤寂,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病毒,随着血液循环在全身肆意地蔓延,瞬间你就会沦为它的奴隶。于是你就会在想,古时那些隐与山林的人士他们到底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心境,难道他们不会感到孤独吗?他们到底是怀揣多大的勇气或是攒够多少对世态炎凉的失望才会头也不回地扎身于某个曲径通幽的角落里。“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禁对陶渊明先生油然升起一股敬意,这是一种何其超凡的心境。

然而追寻历史,就算是隐居山林,大多数的江湖侠士或是名人志士,他们也会选择与自己的家人或心意相通的知己相伴于某个世外桃源。若是独自一人必定是隐姓埋名混迹于人群里,极少会一人远离红尘纷扰,深居丛林。所以“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到底是心灵达到物我两相忘的境界,还是归结于不甘孤独的推辞?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同样是对社会满怀不满,若不是他们七人生活态度和政治思想相同,怎甘于竹林之下侃侃而谈,他们是彼此最忠实的观众。

人是社会类群的生物,必然是要融于社会的,需要有人倾听,需要有观众,这才是人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前方是迷雾笼罩的小路,或许只有一直走下去,在生命的尽头,会有人告诉你生命的真谛。